主題四

里山里海社區公眾參與

陳美惠教授
里山倡議、社區林業及國土生態綠網的連結與實踐


姓名/陳美惠

任職單位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教授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博士

經歷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系主任、就業輔導室 主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技正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社區林業、生態旅遊、林下經濟


摘要
  社區林業計畫以教育訓練為核心,大量的社區教育與能力建構累積社會資本,社區林業歷經20年的發展,不僅建立林務單位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也活化里山資本並在各地長出根經濟。里山倡議以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與海景(SEPLs)的尺度,明確的行動策略與架構,讓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觸角串聯森川里海,也擴及更多的農業地區。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指認生物多樣性熱點與關鍵區域,建立空間基礎藍圖,以綠帶或藍帶鏈結重要生態系,推動友善環境生產。社區林業、里山倡議、國土綠網三者皆從生物多樣性出發,有各自的工具特性。2021年進入國土綠網第二期,以國土綠網的空間基礎,加上社區林業與里山倡議的人際網絡,未來可加強三者之整合運用,具體作法有三項,第一推動社區林業計畫,強化社區參與關注物種及重要棲地之保育行動;第二建立SEPL的網絡據點,成為SELPs保全與活化的知識交流基地;第三鏈結里山里海根經濟發展軸帶,糾合群力共同行銷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經濟。


陳均龍副研究員
臺灣里海進行式─里海發展與在地海洋永續實踐


姓名/陳均龍

任職單位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副研究員

學歷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 博士

經歷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合聘助理教授、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 訪問研究員、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農委會漁業署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里海與漁村發展、海岸永續發展、漁業經濟與管理、海洋產業經濟


摘要
  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個面向的和諧共生是通往永續發展必經路徑,里海(satoumi)衍生自里山理念,以推動海洋資源永續利用與人類聚落的和諧共存為主要目的。居住在海岸邊際土地的人們,往往倚賴大海維生。然而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加上受到環境變動因素,需要合理且有限度的利用,里海推動即促進漁村與海洋的互利共生。
  為了傳達並落實里海理念,水產試驗所主動進入漁村社區,自108年啟動實地走訪全臺(含澎湖)28處里海潛力場域,邀請產官學研共同探討臺灣推動里海的運作及發展。另一方面則著手串連夥伴單位,積極培力社區進行漁業共同管理、里海環境教育、公民科學家培訓、社區產業輔導,逐步發展系統性的里海典範場域建構。強化社區與海洋環境的連結,實踐漁村居民生活與自然環境間之永續共存,構建屬於臺灣的里海樣貌。


吳宓思技術經理
花蓮國土生態綠網軸帶與在地串聯-以新社地區大不岸溪為例


姓名/吳宓思

任職單位

  •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技術經理

學歷

  •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碩士

經歷

  •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研究員、技術經理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生態工程評估、溝通協調與管理、保育實務規劃、生態保育管理平台推動


摘要
  大不岸溪位在花蓮縣豐濱鄉,發源於海岸山脈,流經復興部落到新社部落後,注入太平洋。該溪有豐富洄游魚類資源,是早期部落族人採集與休閒的場所。1990年代,復興部落屢遭土石流威脅,政府著手進行整治。根據族人口述紀錄,早期溪流周邊有茂密的植被,族人會親溪、戲水,而後因水泥構造物阻隔,親近溪流變得不易,魚蝦蟹數量也減少。
  為了重現親水記憶及提升河川生態廊道暢通,花蓮林區管理處推動花蓮綠網計畫,串接水域生態廊道為重點工作之一。透過資源盤點掌握到該區從105年由東華大學、農改場及部落共同經營平台,累積地方信任與量能,故選為示範區來推動溪流阻隔改善試驗。
  該試驗於109年初展開,花蓮綠網召開會議邀請花蓮縣政府、部落代表進行討論後達成共識,確定將河口固床工拆除以改善連結性。為了確認效益,林管處從施工前即進行監測。
  因族人的支持及過去跨機關的有效合作,水土保持局也於111年推動NbS調適策略研究計畫,期待能夠過自然解方,找回親水的記憶。


林東良執行長
公私協力保安林經營─以花蓮七星潭2618保安林為例


姓名/林東良

任職單位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學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

經歷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辦公室主任、環境教育 專員、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 環境教育教師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環境教育、鯨豚生態解說、自然體驗與經驗


摘要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因為捍衛一條路的開發,而有了與花蓮林區管理處展開保安林公私協力經營管理的契機。
  「所謂『保安林』,就是指它有一個保護的對象,有些是保護漁業、漁港,保護水源、保護居民安全,所以才被稱作『保安林』。」這一座位於七星潭編號2618號的保安林主要以防風功能設立,我們平時都享受著保安林生態系統服務的惠益與保護,但在面對開發與環境議題時,保安林也很需要人們一起來守護。
  國土綠網計畫中強調低海拔山區、平原至於沿近海地帶的自然環境連續性。緊鄰七星潭海灣的2618保安林,北界接連的三棧溪是洄遊性生物重要的溪流廊道,在「國土綠網藍圖計畫」中被提列為綠網關注溪流之一,使中央山脈淺山生態得以沿溪流延續至溪口,沿岸的海岸林亦成為重要的南北向軸帶。
  因此2618保安林於國土綠網計畫中有著重要的區位,又位於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具有觀光知名度與交通便利性等優勢,在公私協力策略規劃以環境教育活動做為推廣建立人與保安林連結的媒介,從串連人網達到守護綠網。


劉柏宏主持人
從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社區參與到高屏地區國土生態綠網


姓名/劉柏宏

任職單位

  •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負責人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

經歷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屏東林管處-區域綠網跨機關合作平台計畫 計畫統籌、台北市政府-全市轄河川溪溝總體環境營造規劃工作 計畫主持人、高雄市政府-泥岩惡地地質公園評估計畫 計畫主持人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景觀規劃設計監造、社區營造、跨域整合、溝通協調


摘要
  高雄泥岩惡地地區位於阿里山山脈的尾端淺山地帶,面臨許多人為活動的開發壓力,甚至可能成為生態網絡斷點。2019年團隊受高雄市農業局委託,協助推動泥岩惡地地質公園,藉由靈活的第三方身分,串起燕巢、田寮、內門三處行政區間的社會網絡,同時協助公私部門之間的資訊傳遞與降低溝通落差。透過關鍵課題的整合,找出更多有潛力與意願的社區加入,也邀請燕巢的社群發揮母雞帶小雞的精神,讓高雄泥岩惡地的地景保育得以更加全面。
  日前,團隊受到屏東林管處委託,整合高屏地區綠網議題,發現在各個綠網保育軸帶多有因人為活動而產生的網絡串連壓力,如恆春半島獨立溪流之河川廊道、沿山公路周邊紫斑蝶南遷路徑與避冬谷地森林廊帶、濕地劣化致使水雉的棲息跳島大幅減少等。因此,團隊亦期待藉由後續之平台討論,在泥岩惡地的經驗基礎上,逐步整合公私部門社會網絡,在綠網上扮演積極角色。


邱郁文副教授
走讀車城-用保力溪串起里山里海的生態綠網


姓名/邱郁文

任職單位

  •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 副教授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 博士

經歷

  • 國立成功大學 水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科學教育組 助理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軟體動物學、濕地學、親緣地理


摘要
  保力溪位於屏東西南部,流域涵蓋車城、恆春及牡丹鄉,輸送來自森林的物質和能量,連結森川里海。架構里山-里海的農漁村地景元素,包括自然及人類聚落的農、林、漁、牧,埤塘溪圳到河口海岸保安林,孕育豐厚之半島珊瑚礁及河口近海資源,呈現以海域維生的漁村里海地景
  然而,社經發展產業地景變遷,人民對土地紋理逐漸淡忘,本計畫基於國土生態綠色網絡下聚落與農業區進行資源盤點,進而推動友善環境生產,期望保全里山與里海之生物與文化多樣性,打造淺山與海岸之「社會-生產-生態地景」。
  以水域環境的動植物資源為軸線,發現動物棲息熱點,訪談在地居民、耆老回顧地方文化特色、產業歷史沿革,連結驗證資源盤點的物種及生態,並蒐集居民相關的產業歷史、生活足跡等印象與回憶,重拾在地情感。本計畫成果將以水紋理、人產業、海文化為軸,呈現保力溪的真食物、善環境、美山水。


林笈克總顧問
永續未來 從護一條溪開始─筏子溪守護計畫


姓名/林笈克

任職單位

  • 荒野保護協會筏子溪平台 總顧問

學歷

  •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 碩士

經歷

  • 台灣生態學會 研究員、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 兼任講師、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 諮詢委員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動物生態、森林動態、生態檢核


摘要
  筏子溪總長12.79公里,由北往南流經臺中市大雅、西屯、南屯及烏日區後匯入烏溪。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後,筏子溪成為城市中心的溪流,以100年重現期距防洪設計,保留充足的洪泛空間,加上豐沛的地下湧泉,提供水陸域生物自然回復極佳的環境。然而,防洪工程完成後,以全面清除自生植被做為環境清潔及維持通洪的管理方式,導致回復的生態系重複地擾動破壞。2017年起,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積極與水利署第三河川局溝通,建構友善溪流生態的環境管理方式。並於2019年啟動荒野保護協會筏子溪平台,訓練志工辦理常態淨溪、生態解說與自然觀察活動。2021年起,東勢林區管理處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發展計畫盤點臺中市生態資源與議題,其中發現,筏子溪濱溪樹林綠帶為石虎高度利用的棲地,因而於計畫評估建立烏溪流域(筏子溪)保育軸帶與大肚臺地淺山保育軸帶之藍綠網絡串聯,計劃同時亦評估巴氏銀鮈棲地在轄區內可能回復的溪段。荒野保護協會的筏子溪平台與東勢林區管理處等公部門透過公私協力,以烏溪支流-筏子溪串聯大肚臺地綠地的區域綠網為合作基礎,共同推動讓臺中直轄市成為人與自然聯繫更加緊密的城市。


交流主題:國土生態綠網的社區公眾參與
王文誠
與談人

姓名/王文誠

任職單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教授

學歷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規劃暨景觀學 博士

經歷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理事長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經濟地理、環境與景觀規劃、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生態系服務、水資源治理


黃信勳組長
與談人

姓名/黃信勳

任職單位

  • 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 助理教授

學歷

  • 美國德拉瓦大學都市事務與公共政策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 博士

經歷

  • 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研究中心 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能源與環境政策、土地使用與國土規劃、環境與資源管理、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