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三
友善環境生產推動

摘要
嘉南平原為臺灣面積最大的平原,地勢東高西低,西起西部海濱,東止於阿里山山脈山麓。其整體地景特色來看,沿海因泥沙堆積形成廣大潮灘地,加上人為開發之影響,形成紅樹林、鹽地沼澤、以及養殖魚塭等多樣化濕地型態,為臺灣最重要水鳥棲息地。由海岸河口往內陸河川沖積平原、高灘地,以及農田濕地則成為草鴞、水雉等物種棲地。沿著平原往東,海拔逐漸上升則出現果園、竹林、次生林等土地利用型,丘陵農耕地與森林鑲嵌,為小型哺乳類重要棲地。因此就嘉南地區整體地景以及關注議題,由北至南劃設北嘉南平原農地、阿里山淺山農地、曾文溪流域、南嘉南平原濕地、南嘉南平原草生地、嘉南海岸濕地共6條保育軸帶。國土綠網保育軸帶主要聚焦於空間串聯以及跨域合作,亦即以地景概念來推動棲地之連結。因此推動策略應先就軸帶之關注議題與各關係部門執行之相關計畫進行盤點,並在平臺會議上提出可行合作方向,藉由公、私部門互相交流與綠帶、藍帶以及人網的合作,多方協力達到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之目標。

摘要
諸羅樹蛙Zhangixalus arvalis (Lue et al., 1995)為台灣特有種兩棲類,侷限分布於雲嘉南地區的農業地景,喜好鬱閉度高的樹林環境,而嘉義地區諸羅樹蛙棲息環境以竹林所佔比例最高。隨著農村人口老化,產業結構改變,許多諸羅樹蛙棲息的竹林消失或是改變生產方式,造成棲地破碎化。107-111年度在國土生態綠網的架構下,進行諸羅樹蛙生活史與竹林經營方式的調查,透過農友訪談了解管理行為,進而擬定「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推動方法」,包括鼓勵農友營造適合諸羅樹蛙產卵的小型水域棲地、提供竹林鬱閉度達60%以上、維持落葉覆蓋度,及儘量延長竹林更新的年期,且須達到零檢出、綠保標章、有機認證、產銷履歷等其中之一的條件,才能拿到「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共12位農友19處田區取得標章,並持續邀集更多農友加入,希望創造出生態品牌為農業加值,透過多元通路與行銷方式,藉此達成生態、生產與生活共贏的目標,逐步建構人類與諸羅樹蛙共存之生態農村願景。

摘要
草生栽培 (sod culture) 是指於農田內移植培育特定的覆蓋植物,或以割草、除草劑來汰選特定的原生性雜草或保留完整的原生綜合草相,使得農田土壤維持草生狀態的管理方式。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草生栽培可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養分及水分利用效率,進而提升作物的產量及品質。而且,農田覆蓋草生植被後,可以抑制其他雜草的生長,並兼具美化農村景觀的功能。於水稻田田埂移植蠅翼草、心葉水薄荷及蔓花生,可做為蜜蜂、蝴蝶及小型昆蟲的蜜源植物,營造適合昆蟲天敵的棲地;田埂記錄到多種瓢蟲、蛛形綱及寄生蜂類等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敵,對降低水稻田飛蝨類害蟲有所助益。番石榴園營造心葉水薄荷單一草相或茂谷柑園維持原生綜合草相,同樣可以增加蛛形綱及膜翅目昆蟲天敵的數量;草生栽培區土壤蚯蚓數量高於裸露區,且土壤微生物也展現不同的面貌,具固氮功能的微生物占比顯著地增加。顯示草生栽培可增加農田內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多樣性。

摘要
早年宜蘭縣雙連埤埤塘多樣豐富的水生動植物為生態界所驚豔,也在多方奔走下促成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劃設,惟在當年保育策略選擇有限的年代,圈地管理的保育手段,在近年也發現若僅關注末端水尾埤區,保育手段與策略將趨於被動,也加速思考「其他有效地區保育措施(OECM)」的保育工作。
目前雙連埤地區為「國土生態綠網」東北部生態綠網中重要操作區域,透過區域綠網平台,公私部門分別依其權責、任務推動雙連埤地區整體環境提升。羅東林區管理處透過研擬與執行雙連埤周邊地區,分別以「優化埤區品質」、「易淹區生態保留」及「水生生物保全」等目標推動生態系服務給付,目前已媒合59分地農地進行濕地水田生態系服務給付合作,初步證實生態服務給付有助於珍稀水生動植物棲地保育,而合作農友也自發性開始遊說周邊旱作地主將旱作田區轉換友善耕作,提升整體環境品質。透過生態系服務給付的合作與說明擾動,帶動居民討論「生態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也透過生態系服務給付這新的土地協同經營模式嘗試,反思農地在農糧生產外在多元價值,其中包含洪氾調節、傳統農耕文化傳承。
目前雙連埤地區為「國土生態綠網」東北部生態綠網中重要操作區域,透過區域綠網平台,公私部門分別依其權責、任務推動雙連埤地區整體環境提升。羅東林區管理處透過研擬與執行雙連埤周邊地區,分別以「優化埤區品質」、「易淹區生態保留」及「水生生物保全」等目標推動生態系服務給付,目前已媒合59分地農地進行濕地水田生態系服務給付合作,初步證實生態服務給付有助於珍稀水生動植物棲地保育,而合作農友也自發性開始遊說周邊旱作地主將旱作田區轉換友善耕作,提升整體環境品質。透過生態系服務給付的合作與說明擾動,帶動居民討論「生態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也透過生態系服務給付這新的土地協同經營模式嘗試,反思農地在農糧生產外在多元價值,其中包含洪氾調節、傳統農耕文化傳承。

摘要
蘭陽平原的水稻田不僅產出優質稻米、提供美麗風景,更是水鳥的重要棲息地。然而近20年來土地開發嚴重、水田快速消失、鳥類棲地破碎化,加上長期的農業用藥問題,使蘭陽平原水鳥數量嚴重減少。
為守護水田地景及珍貴水鳥資源,生態農業品牌「新南田董米」於2014年創立,與在地農民共同推動友善環境耕種,減少環境用藥,並於創立三年後開始進行棲地營造、執行生態綠網計畫,長時間努力及累積四年的完整調查資料,經統計分析指出超過10種野鳥受惠於綠網計畫下的棲地營造水田,其中全臺數量減少的長趾濱鷸、田鷸、麻雀等4種以上野鳥於新南村數量顯著增加,證實棲地營造的成效與必要性,更說明生態農業品牌與公部門計畫結合的重要。
除了水稻田,近年亦將計畫擴張至鄰近社區之魚塭,以類似的棲地營造精神保護其他不棲息於水稻田的鳥類,同樣有顯著成效。
在整體環境劣化的不利條件下,期望點、線、面逐步串聯,改善整體棲地品質,使野鳥數量回到25年前的光景。
為守護水田地景及珍貴水鳥資源,生態農業品牌「新南田董米」於2014年創立,與在地農民共同推動友善環境耕種,減少環境用藥,並於創立三年後開始進行棲地營造、執行生態綠網計畫,長時間努力及累積四年的完整調查資料,經統計分析指出超過10種野鳥受惠於綠網計畫下的棲地營造水田,其中全臺數量減少的長趾濱鷸、田鷸、麻雀等4種以上野鳥於新南村數量顯著增加,證實棲地營造的成效與必要性,更說明生態農業品牌與公部門計畫結合的重要。
除了水稻田,近年亦將計畫擴張至鄰近社區之魚塭,以類似的棲地營造精神保護其他不棲息於水稻田的鳥類,同樣有顯著成效。
在整體環境劣化的不利條件下,期望點、線、面逐步串聯,改善整體棲地品質,使野鳥數量回到25年前的光景。

摘要
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目前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分布於苗栗縣、臺中市和南投縣,牠們的棲息環境主要為淺山地區。由於這個範圍也是人類主要居住、耕作和活動的區域,且大多是私有地,很多自然地景地貌已被人類改變。農委會近年積極推動友善環境耕作,且在不同區域也結合在地組織進行多種保育類動物的保育工作。有鑑於農地也是石虎的主要棲地,農委會特生中心和林務局自2014年起在石虎棲地範圍開始推動友善石虎農作,以石虎的分布熱區開始推動,藉由農友的認同和行動,讓石虎的棲地品質更好,且農民可將石虎當成品牌行銷農產品,兼顧生產和生態兩個面向,目前合作農友有36位。
另自2019年由林務局開始試辦「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計畫」,針對實際耕作之農民、在地社區居民及家禽飼養戶,制定獎勵金的補助,民眾參與逐年增加,有效提昇石虎保育意識,讓在地民眾成為保育石虎的最大助力。
另自2019年由林務局開始試辦「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計畫」,針對實際耕作之農民、在地社區居民及家禽飼養戶,制定獎勵金的補助,民眾參與逐年增加,有效提昇石虎保育意識,讓在地民眾成為保育石虎的最大助力。
交流主題:農業生態系服務及友善環境生產

與談人
姓名/林幸助
任職單位
-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終身特聘教授
學歷
- 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研究院 博士
經歷
-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臺(IPBES)評估報告領銜作者、Wetlands期刊副主編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系統生態學、濕地生態學、沿岸生態學、海洋生態學、自然碳匯、農業碳匯、食物網

與談人
姓名/郭鴻裕
任職單位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組長(退休)
學歷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學研究所 碩士
經歷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員兼組長、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系 計畫助理
主要研究領域/專長
- 土壤資源調查、土壤地文、土壤繪圖、土地評估與規劃、土壤肥力、土壤資訊、農業土地覆蓋調查、遙感探測、農業產量調查